1.绘就“川大红”精神图谱,红色文化精神系列化
挖掘川大革命先辈精神。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基础,研究朱德、吴玉章、江竹筠等川大革命先辈精神,发掘“忠于理想的共产主义精神、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追求真知的进取精神、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的江姐精神。
凝练新时代川大精神。以江姐精神为引领,挖掘师生科研报国、脱贫攻坚、抗震抗疫优秀品质,展现“厚德博学、爱国奉献、攻坚克难、追求卓越”新时代川大精神,不断丰富“川大红”精神图谱。
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红色课堂教学精品化
红色底色支撑思政金课。2019年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建立“四史”课程虚拟教研室,率先开齐“四史”必选课;构建思政课红色专题教学模式,学校书记校长讲开学第一课,编写川大红色故事教学案例集,建成一流思政金课6门。
红色专题点亮榜样课程。以红色文化教育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率先纳入学院目标任务书;打造科学家精神、抗疫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示范课程群,培育课程思政榜样课程600余门、榜样教师1000余名;红色场馆设计运行、文艺创作表演计入学分。
红色资源赋能教材教参。承担省部级以上红色课题数十项;牵头编写党史学习教育权威参考书《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等红色教材教参30多部,出版川大英烈传记丛书发至班级;与央视等联合摄制《寻找江姐:求学川大》等红色专题片10余部,作为教学资源。
3.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红色实践教学特色化
编创红色课本剧目。师生原创展演《江姐在川大》《待放》等剧目,校内外公演100余场,场场爆满。
擦亮红色实践活动品牌。持续开展“8秒正能量”“红动一小时”等实践品牌活动,开展“学习革命先辈崇高精神,争做又红又专时代新人”等主题实践。
选树荣誉江姐班标杆。每年遴选荣誉“江姐班”,校领导担任名誉班主任,打造全校标杆班级;设立“竹筠论坛”“竹筠奖”,用江姐精神涵育优良学风。
4.线下场景与线上场景协同,红色学习空间沉浸化
打造身临其境红色场馆。建成江姐纪念馆,升级校史馆,每年开展新生现场教学、全国高校示范微课和系列讲座千余场,举办红色专题展数十项。
推广滋养正气红色阅读。建立高校首个红色阅读空间“学习书屋”,以师生先进人物作为“真人图书”,每年举办红色经典诵读等活动。
构筑跨越时空红色网格。开发3D江姐馆、数字思政平台,建成VR教学平台“我的同学江竹筠” 及江姐精神、朱德专题数据库。
Copyright©2002-2022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