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实践举措
构建多样化、跨学科的课程体系 随着2009年首批国家数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实施,以及四川大学首个跨学科的数学经济创新班的设立,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原有的本科课程体系存在内容滞后、专业门类不够齐全、片面强调知识传输的问题,不利于个性化教学和创新型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的培养。学院成立了由院士牵头、以国家级人才为主的专家组,根据学院在几何、代数、拓扑、方程等各个方向的自身优势,针对拔尖班、数学经济创新班、基地班、数学大类(含基础、金融数学、计算、统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五个班,三年级分专业形成)等不同类别的本科生培养目标,精心设置课程体系,使各方向的课程群具有体系完整、与研究生课程以及数学前沿紧密结合的显著特点,从学术高度保证了各类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例如,几何类课程群中设置了从解析几何到微分几何、代数拓扑,再到代数几何、几何拓扑等高阶课程;代数类课程群中设置了从高等代数到抽象代数,再到同调代数、群表示论等高阶课程。近年来,为加强从0到1原始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立了数学及“数学+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本硕博贯通培养方案以及数学经济双学士学位国家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
组建高水平课堂教学团队,主导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本科生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一流师资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性保证。优秀学者和高水平教师主讲本科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各课程群的课堂教学团队都有国家级专家,使本科生能够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创新素质。例如,彭联刚教授牵头的几何与代数国家级教学团队、罗懋康教授牵头的分析与拓扑省级教学团队在几何类、代数类、分析类和拓扑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专家积极组织教研活动,研讨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教学问题,特别是小班化、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以及考核方式、激励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等问题。数学拔尖班的大多数专业课程实行单独组班上课,对于其它类的课堂教学,低年级实行大班上课、小班研讨,高年级分专业实行小班上课,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打造优质教材和精品课程资源 组织编写出版了《常微分方程》、《解析几何教程》、《一般拓扑学基础》等包含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内的多部优秀教材,在本科数学教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建设了《常微分方程》、《解析几何》等多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及《高等代数-2(双语)》、《解析几何》、《数理统计》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开发高水平短课程资源,促进校际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组织本科生参与各科研平台,特别是国家天元数学西南中心、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中俄数学中心成都基地等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选修各平台开设的高阶短期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涉及代数、几何、拓扑、分析、方程、计算等数学的各个方向,培养他们的学术兴趣,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与国内十所著名高校成立全国数学拔尖学生联合暑期学校,共享数学前沿高阶课程;每年举办的西部高校教师暑期学校,也为本科生提供了数学前沿短期课程;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每年选送三年级优秀本科生(包括全部拔尖班学生)到北大学习一学期;设立了优秀本科生境外学习交流计划,每年组织和选派本科生前往境外著名高校短期或长期学习,修读高水平课程。从2021年起,“几何与代数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进入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联合其它六所著名高校共同开发建设共享课程资源。
本科生科研训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抓手,形成了专家主导科研训练的培养模式。
设立学术导师制,打造本科生科研训练平台 指导教师团队包含院士在内的全部国家级人才及教学科研优秀的其他教师,为拔尖、强基计划学生等一对一配备导师,实现优秀本科生的个性化培养;导师制在专为本科生设置的科研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校级院立小火花项目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本科生进入各平台的相关科研项目,接受高质量科研训练指导。近年来牵头成立的国家天元数学西南中心、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中俄数学中心成都基地、含华为-四川大学数学联合实验室在内的五个超级企业或科研院所的联合实验室为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持(如2035先导计划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
组建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团队 每年举办校级大学生数学竞赛并承办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四川赛区赛,组织本科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其它各类赛事,促进本科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创办本科生学术社团和学术期刊,提供实践平台 “数学爱好者协会”定期举办活动,增加交流和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学生主办《走近数学》院刊,刊发学生作品,增强本科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本科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的教育,立德树人和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是数学类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专家深入本科教育一线,使得他们的科学精神、人格魅力、道德风尚和家国情怀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对本科生的人格塑造、科研素质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具有川大数院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 组织编写出版了《柯召传》、《刘应明传》并制作相关音像资料,学习老一辈数学家追求真理、潜心钻研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
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建设了包括数学专业课、数学公共课和数学文化通识课在内的20门省级、校级课程思政榜样课。狠抓课堂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培养本科生的科学精神和道德情操。
建立和完善学业导师制和教授开放日制度 进一步增加师生之间的日常交流, 教授们的循循善诱、解惑答疑,使得本科生的人生观、学术规划等得到了高质量的指导。
Copyright©2002-2022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