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简介

基于严峻的国际形势挑战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要,软件产业应服务于基础研究、重大科技突破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解决我国关键软件领域人才培养的问题。2010年以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新工科建设方案陆续提出,传统工科专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软件工程等信息学科成为重要的基础,面向产业应用的跨学科教育势在必行。

本成果基于10余年国际化和工程化教育、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国际工程教育的丰富经验,依托计算+多学科的智能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0余项国家、省部级教改项目,在研究国际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构建跨学科教育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理念、跨学科产教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形成完整的跨学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产生如下教学成果。

序号 目标
成果 实现方法
1 培养“知识+能力+精力”的高端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跨学科教学范例的“多模式、多学科、多学制”,长学制、贯通式培养
2 支撑传统专业的数字化转型 专业建设方案 “理、工、医”+“软件工程”的交叉专业,面向应用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
3 培养学生审辩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模式 跨学科研究导向的4层次跨学科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跨学科实践教学
4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平台与制度 以项目导向、“多盈”模式的产教研协同育人平台,跨学科教育政策和激励机制
5 培养跨学科的软件工程人才 课程体系 以问题导向的4层次跨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通识课程体系

团队近几年完成教改项目56项(国家级7项,省部级35项);获得教学成果奖18项(省级7项,校级11项),各类教学奖励120项;发表教改论文41篇(国际会议论文4篇),出版教材、专著7部。成果已成功运用到计算生物学5个交叉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累计覆盖师生6万余人,影响高校20余所。成果以软件工程+”赋能相关应用领域学科,不仅为软件行业人才培养找到了通用的解决方案,也为传统专业的数字化转型找到了突破口,对跨学科教育, “新工科建设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应用推广价值,提供了可操作的参考和示范。


友情链接: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报 川大新闻网 教育基金会

Copyright©2002-2022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