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核三环节”紧扣关键问题,“434模式”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本成果紧扣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这个“核心”,从问题意识、学术视野和实践创新能力“三个环节”着手:以分层次课程体系、跨导师的主题读书班、有目的性的学术考察和专题工作坊等“四个层面”,驱动研究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产生;通过考古学与其他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交叉和广泛的国际化合作培养等“三个路径”拓展学术视野;依托重大项目、优势学术团队、多学科实验室和多实习基地群等“四种资源”的托举,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这套“434模式”逻辑清晰、环节完整、统分结合、文理交叉,既具有川大特色,又能够扩展推行的考古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内高校中首屈一指,在行业内和社会上形成良好影响。
二、以学科交叉为推动,有效提升研究生创新创造能力
考古学科目前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但该体系的来源和发展相对单一。一方面使得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相似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方法和研究程式化。
新文科建设倡导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多学科交叉创新。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本成果一方面在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实现交叉创新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扬本校考古学科“透物见人”、“透物见史”的传统特色和优势,把考古材料尽可能摆回到原有历史背景中进行考察,以最终探讨和解决历史问题为目标,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持续推进考古学紧密结合古文字学、古文献学、历史学、宗教学、美术学、民族学等的教研体系,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实力雄厚的历史时期考古、宗教考古、美术考古、民族考古教研团队;另一方面依托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双创”建设平台及其下辖的考古技术、数字考古(虚拟仿真)、石器分析、文物分析、冶金考古、生物考古、环境考古、植物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学等实验室,与本校法医学院、材料学院、建环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原子核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开展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
三、以重点平台、重大项目带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本成果依托四部委(中共中央宣传部、统战部、国家民委、教育部)“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省社科重点基地“中国西南考古研究中心”“四川佛教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等,以1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新修甲骨文字典”“三星堆文化与中国文明研究”“西南地区先秦两汉冶金遗址调查与研究”“四川新出土南朝造像的整理与综合研究”“西南唐宋石窟寺遗存的调查与综合研究”“西藏阿里后弘期初的佛教遗存与多民族交融研究”“高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文物考古中西藏与中原关系资料整理与研究”)及57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为带动,实现研究生参与重要科研项目全覆盖,使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融为一体。
四、以国际化学术视野和学术能力培养,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
本成果通过课程及教学团队建设、资助学生走出去、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基地建设、招收培养留学生等措施,将国际化的视野、理论、方法深入贯彻到课堂教学、田野实践、论文撰写等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接受到系统的国际化学术训练。研究生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融入国际学术环境,积极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报告。
Copyright©2002-2022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