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强调“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20年来,项目团队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宗旨,发挥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服务“四个面向”,为培养理想坚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的材料类优秀本科人才,经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索和持续改革,凝练徐僖院士、涂铭旌院士等专家爱国奉献事迹融入育人全过程,形成了“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材料类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
将材料类7个专业优化重构为宽口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优势(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与新工科(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结合的“1+2”专业架构。根据专业培养需求,构建了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群,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构建了《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等8门必修课和《复合材料》等5门必选课的“8+5”专业核心课程群,打造国家和省级金课群,形成了“厚基础”课程育人体系。依托校内4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实验教学基地,全覆盖基础/专业实验和工程训练等;产学研联合打造校外实习实践平台;构建了校内外有机融合的“强实践”实验实践育人体系。依托涂铭旌院士开设的《创造发明学导论》等课程为学生创新启智;邀请诺奖得主等名师开设学术讲座或全英文课程,为学生创新拓视野;建设国家大学生双创示范基地(先进材料)等,实施创新创业计划;构建了“重创新”的双创育人体系。
本成果经过多年的实践,材料类3个专业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成以《固体物理》、《高分子物理(I)》等3门国家级金课和《氢能与燃料电池》等9门省级金课;出版教材19本,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建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先进材料)。近6年本科生获 “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国家、省部级相关奖励292项。培养出以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榜单入选者、全国劳模等为代表的优秀“材子”。相关成果被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并在北京大学等16所高校应用。
Copyright©2002-2022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