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书

4.1教学共同体效应彰显,卓越教师不断涌现

 涌现出一大批科教并重、潜心育人的好老师,院士、杰出教授领衔拔尖人才培养,担任首席专家、牵头先导课、指导学生科研,青年教师不断追求教学创新,爱教乐教善教蔚然成风。入选4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冯小明获“杰出教学奖”,鲜学福获“最美奋斗者”称号,步宏和张红伟连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温志瑜和李百战分获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青年教师在全国教学大赛中获奖十余项,川大袁东智获青教赛医科第一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重大陈科获工科一等奖。

4.2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研究和实践成效凸显

 近五年,两校1763个基层教学组织常态化开展研讨、合作,以37个国家级“四新”等为代表的高水平教改项目成果汇聚成论文2624篇、著述18部。专业建设“以质图强”,两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4个、一流课程9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1个,川大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及线下金课数均列全国第一,新工科建设“重大经验”影响全国,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教材建设成效显著,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奖,优秀教材14种。两校入选全国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等,赢得国家双创平台评选“全满贯”“大满贯”。

                                                         重庆大学教发中心组织编译               四川大学出版论文集《道术融合研教相长

                                                           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译丛                    ——四川大学教学学术创新探索与实践》                                 

4.3“教-研-学”相融相长推进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两校的学科强势有效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川大教师年均指导1.8万人次申报“国创计划”,覆盖面100%;“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牌数19、位居全国第4。近五年两校学生每年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逾2400项(国际级50余项,国家级600余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培育出首创“液体门控技术”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侯旭、证明Gushel-Mukai簇双有理性的刘治宇及华为“天才少年”刘大一恒等大批优秀学生。

4.4以卓越学术引领教师发展的模式深受认同和广泛借鉴

“卓越学术引领教学”等系列研讨会年均参与超2000人。前两位完成人近3年教研论文下载超1.3万次,篇均被引为国内同类的2.91倍;作全国专题报告百余场、覆盖超10万人,接待北大、西交等1000余所高校调研,受委托开设“教育部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训”及面向广东、云南等50余个培训班,示范效应明显。成果经验被教育部、新华社、人民网等30多家报道,辐射全国、影响深远。

两校教师发展及推广活动一瞥


友情链接: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报 川大新闻网 教育基金会

Copyright©2002-2022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