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简介

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普遍面临的难点是,如何既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需要,又兼顾行业持续发展的当前需求。传统“轻化工程”本科专业主要包含制革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等人才培养方向,其共同特征是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利用。随着人类对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关注,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资源正成为重要的科技前沿方向,孕育出生物质材料、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根据生物质科技发展趋势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本成果创新了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了人才培养新局面,在“新工科”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上取得突破。

本成果通过对轻化工程专业教改理论、实现途径进行系统研究,明晰了教学改革需要遵循的原则及重点发力方向;基于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共性科学原理,遵循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理念,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解决满足当前需要和适应未来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创建我国第一个名师领衔的“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新工科创新实验班、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全面融入教学过程,提升学生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以生物质利用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建立“海外实训基地”,组织“国际交流营”,邀请全球知名大学的院士、教授为本科生开设通识课程和前沿科技课程,激发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责任担当,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情怀。

成果的应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实现了从面向行业需求到立足行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转变;从传统工程师到适应未来数字工厂及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模式的转变。教改后,46%升研学生前往清华、北大、浙大等一流高校或留在川大继续在生物质科学领域深造;就业学生39%进入生物质新兴产业;进入传统行业的学生成为龙头企业“一生难求”的争夺对象。十年教改工作也促进了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深入人心,院士及高水平人才是承担本科生课程、领衔教改项目的中坚力量。成果被相关高校广泛采用,产生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本成果有效解决了如下教学问题:

(1)解决了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中传承与发展、立足当前与适应变革有机融合的问题;

(2)解决了传统轻化工程专业知识结构不能满足生物质资源化利用新兴产业对人才能力素质需求的问题;

(3)解决了学生应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能力不足,不能满足“互联网+”背景下产业科技创新模式变化及转型升级需求的问题;

(4)解决了强调专业能力培养,但责任担当意识、全球视野与情怀培育不足的问题。



友情链接: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报 川大新闻网 教育基金会

Copyright©2002-2022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