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报告

1定义新土木工程专业内涵创建新土木工程专业建设范式,引领宽口径专业发展

构建人才培养新方案:在原有4个专业方案基础上,重新梳理知识体系,确立“强思政信念引领、厚基础素养根植、宽口径适应增强、跨学科交叉融合、跨文化国际纵横”的人才培养理念,实施“基础-专业-拓展”阶梯式培养方案,根植专业共性基础,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重组基层教学组织:开展专业发展大讨论,凝聚共识,转变教师观念,主动融入新土木;改革基层组织结构,建立12个科教融合型师资团队,负责模块课程建设,以科研发展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打造科教融通平台:开放各级实验室,建设系列校企实践育人基地,促进“实验室-实践基地-学术社团”贯穿,打造科教协同育人平台;构建“课堂-项目-实训”3链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重构新内涵课程体系创建宽口径人才培养路径,将宽口径培养落到实处

搭建新构架以“通专融合、技管并重、基础和前沿兼顾”为特色,模块化架构为支撑,重塑课程体系。

重塑新土木共性基础:人文科学基础、数学力学基础、智能信息基础、工程技术基础4大模块奠定新土木知识根基,建设国家省级及校级20门一流课程,支撑基础教学水平提高。

产业需求导向建立专业主修模块:围绕城市建设和学科特色,设置5大主修模块,改变传统的“专业分割”,聚焦技术领域。

面向未来新技术增设拓展模块:新建15门课程支撑 5个拓展模块,聚焦生态、绿色、韧性、智能等新技术,培养具有追逐前沿能力的创新人才。

促进交叉设立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群:建设5门项目制课程,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载体,多专业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3)建设五维特色培养保障机制,构建人才培养立体高地,确保宽口径人才目标达成

大思政格局育人机制思政教学写入课程大纲,督导组专项检查;贯彻门门课程有思政,建设在线案例库,31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榜样课;定期组织课程思政研讨会,改革教学方法,丰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制定青年教师工程素质培训机制,40人次到企业培训,奠定产学研合作基础;校外导师常态化开课制度,平均每年开设课程256学时;校外育人基地建设制度,每年投入经费40余万,建设了20余个企业共建实践基地。

跨学科交叉培养机制建设交叉项目制课程6门,学生跨学科学习必须达到6学分;建立4个交叉教学项目,打通跨专业学习通道。

国际化视野培养机制设立多种形式的(“2+2”、“3+1”)与海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学位培养项目3个,开设国际交流营13个,海外访学及海外实训项目18, 20年不断线开设与海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学位项目,培养300多位双学位学生,实现本科生国际化教育全覆盖。

持续改进完善机制校内多层次督导、校外常态化评价、课堂质量评奖激励,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督导平均听课280门次/学年,新教师、新开课全覆盖,持续对教学质量全面监控。


友情链接: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报 川大新闻网 教育基金会

Copyright©2002-2022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