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国育才,成效卓著。二十年来,导师团队培养出博士490余人,任教于1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其中国家级人才称号20人,双一流高校资深教授2人(张涌泉、叶舒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林树明、罗婷、蒋承勇、李伟昉、高玉、张涌泉、张弘、周裕锴、张新科),首届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蒋承勇),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人(罗维斯)、全国学会会长5人(徐新建、董天策、叶舒宪、熊沐清、张涌泉),高校校长5人(蒋承勇、罗婷、曾明、佘正松、蒋伟)。
二是学术传承,生生不息。师生共同形成的学术传承体系,推动了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失语症”“变异学”等原创理论受到哈佛大学等西方高校重点关注,欧洲科学院院士德汉评价曹顺庆团队所提“变异学理论”标志着世界比较文学界进入新阶段;赵毅衡引领的川大符号学团队被国际符号学主席评价为符号学“向东转移”的中国力量,其专著《哲学符号学》法语版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并已向全球出版。团队从学派中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学术传承育人机制,取得显著成效。曹顺庆指导的博士论文《“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获教育部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与博士生合著的《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中外比较文论史》等论著分别获四川省优秀社科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二等奖等;项楚与博士生合著的《唐代白话诗派》获四川省优秀社科一等奖并入选国家社科文库;博士生祝东的《先秦符号思想》获第八届教育部优秀成果青年奖,入选国际符号学会《符号学、传播学、认知学》丛书。
三是成果经验,普惠全国。原典教材、课程思政实践经验在全国高校推广。团队组织编写的《中华文化原典读本》系列研究生教材被全国高校采用;《中外语言文学与文化专题研究)》研究生课程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并在“新华思政”平台展播,引领全国青年学子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已任。团队引导研究生创建了一批电子学术期刊和在线传播平台,形成了面向国内外学术创新传播的矩阵,仅“符号与传媒”在线传播平台总阅读量即超百万次;与本教学成果相关的成果和学术活动被《光明日报》、央视网、新华社等媒体报道260余次,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四是教学相长,名师辈出。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成效凸显。相关成果获得26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并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大先生”。曹顺庆获教育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首批“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等称号;团队骨干傅其林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等称号;团队骨干周维东获“天府名师”称号;青年学者王一平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等称号。
实践证明,此中文研究生人才培育理念与实践,在人才培养、话语创新、本土学术成果国际传播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值得在全国高校推广与应用。
Copyright©2002-2022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