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报告

(一)原典强基:紧密围绕中华文化原典,展开教、学、研一体的学术传承

团队以本、硕、博贯通机制,推进厚基础的原典教学实践。结合四川大学中文基地班、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等开展本、硕、博贯通式教学,推进教育部教改重点项目“原典阅读与人才培养”等教改课题,探索原典强基的教学实践。同时依托重大项目、重点研究基地,推进高水平科研育人。以教育部重点基地“俗文化研究所”等为依托,曹顺庆等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重大项目11项,全面吸纳研究生融入科研团队,开辟“中国文论话语”“符号学中国化”等系列研究。以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英语世界的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为例,共诞生60部博士论文,孵化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团队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社科立项共计126项。此外,团队还以高质量原典教材编撰引领中华文化传播。通过曹顺庆、项楚、赵毅衡、李怡、胡易容、周维东等主编的《中华文化原典读本》等21部研究生原典教材,带领学生夯实国学和西学基础,在文明互鉴视野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明互鉴:营造国际学术环境,培育学术话语国际传播意识与能力

团队同步开设英文《西方文论》与中文《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生课程,以双语推进国际比较研究。夯实多语言基础,拓展国际比较视野。同时引进高端外籍教授,营造国际学术环境。引进欧洲科学院院士徳汉等教授任职川大,开辟英文论文工作坊,中文研究生国际学术环境营造实现全覆盖。并且积极融入国际学术体系,引领国际学术交流新秩序。以学生为主力,主办、参与国际高端学术论坛近百场次,博士生参与覆盖率超过60%,以此突破西方中心主义学术话语,推进中国学术思想引领世界学术话语的多元发展。团队打造了系列国际讲座和高端学术会议,如四川大学“比较文学国际讲座”“文化与传播符号学第一届国际学术探讨会”“第七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研究国际论坛”等,邀请国内外众多名家大师到川大研讨讲学,为研究生搭建世界级专家交流平台,切实进行中西交流与对话,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文明互鉴意识。

)话语建构:以原创理论传承中国思想,构建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学派

1.创建研究学派,解决失语症问题成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就体现在人才培养与学术话语创新方面。师生的话语传承,是创新话语建构的关键。教师团队带领研究生共同研究失语症、比较文学、敦煌学、符号学学科理论与中国学派建设等重要学术话语理论,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带领学生系统阐发中国理论体系,培育了能够进行理论创新与话语构建的拔尖人才。如曹顺庆教授提出中国文论的“失语症”问题,并带领研究生围绕重构中国文论体系、中国文论话语建设等议题展开研究,指导学生以此作为研究方向,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如李杰的《中国诗学话语》、王晓路的《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傅勇林的《诗性智慧的和弦——中外古代文论诗学语言学比较研究》等。

2.师生协同创新国际学术新话语,解决有理讲不出问题针对中国理论话语在国际学界处于“有理讲不出”的窘境,师生合力建构“比较文学变异学”等国际学术新话语。如曹顺庆教授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和讨论,得到了包括美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西班牙等国家著名学者的好评。曹顺庆教授带领学生以变异学理论为研究方法进行比较文学研究,并公开发表了多篇变异学相关的论文,出版数本专著,集师生之力不断进行理论体系建构。

3.师生协同传播中国理论话语,解决讲了传不开问题以研究生为主要力量,团队创办中英文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ESCI)、《中外文化与文论》(CSSCI)、《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CSSCI)等15种;与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刊Neohelicon(A&HCI)、Cultu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Culture and Axiology(A&HCI)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A&HCI)、CLC: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A&HCI)、European Review(A&HCI)等国际权威期刊合作,带领研究生论文组稿30余人次,并在英国剑桥学者出版社出版《国际比较文学新视角》,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友情链接: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报 川大新闻网 教育基金会

Copyright©2002-2022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