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然而,目前我国人才培养还有很大差距。就中文研究生人才培养而言,还存在学术功底不深厚、学术原创力欠缺、文明交流与文明互鉴能力不强、过度依赖西方话语等困境,导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 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中国高校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培养杰出人才,是关乎国家发展战略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命题。
以曹顺庆、项楚、赵毅衡和李怡为核心的四川大学中文学科杰出教授和老、中、青研究生导师团队,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为造就一批基础厚实、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话语创新的杰出人才矢志不渝。团队首创“学术传承、文明互鉴、话语构建”十二字育人理念,提出研究生培养应注重师承,创新中西融通育人举措,建设独具特色的研究学派以克服过 度依赖西方理论的“失语症”,开启了师生协同创新中国话语与“中国学派”构建之路。通过教授团队带领研究生研习中外文化原典以传承川大严谨学风,以双语课程和跨国学术论文工作坊营造国际学术环境,以建设学术传承体系创新学术话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文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
二十年来,团队研究生培养效果显著:师生共建比较文学、敦煌学、符号学中国学派,提出了“比较文学变异学”“中华符号学思想遗产” “中国大文学”等中国特色理论话语;培养出博士490余人,教育部后期抽查学位论文合格率百分之百,产生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2篇。团队培养的博士任教于国内外120余所高校,其中教授160余人,博士生导师80余人,双一流高校资深教授2人,国家级人才称号20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全国学会会长5人,高校校长5人。在新一轮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地处西部的四川大学中文学科获得A+的优异成绩。
本成果有效解决了如下问题: ①解决了中文研究生中华文化原典不扎实、学术功底不深厚的问题,真正实现基础厚实、博古通今培养目标。②解决了中文研究生中学或西学偏科、视野狭窄的问题,真正实现中西贯通的培养目标。③解决了中文研究生过度依赖西方理论而缺乏学术原创能力的问题,真正实现学术话语创新培养目标。
Copyright©2002-2022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