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报告

通过本成果的实施,我校在卫生检验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引领全国卫检人才培养。

1. 教学成果显著

专业排名全国第一,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卫生微生物(I)实验》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空气理化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获批省级一流课程;承担并完成省级、校级教改项目29项;发表教改论文15篇;全面实行探究式-小班化教学;获批课程思政榜样课8门;依托互联网建立虚实结合的教学平台,获批网上资源公开课程2门,建成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同时,所有的课程均实行过程性考核,其中非标准化考核占70%以上。团队成员参加人卫杯全国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授课竞赛5人次获教学特等奖、优秀课件奖及优秀教案奖;6人次获四川省大学生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知识和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1人次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先进个人,67人次获四川大学卓越教学奖、星火校友奖、五粮春青年教师教学奖、十佳青年教师、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竞赛优胜奖等。

团队成员指导学生参加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知识技能大赛,分别获团体特等奖和一等奖;指导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总决赛银奖、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铜奖;创办四川省大学生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知识和技能竞赛,指导的学生均获团队一等奖;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30余项,其中国家级27项、省级32项,发表论文63篇;指导省挑战杯获金奖1项、省互联网+”大赛获银奖3项;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获省级二等奖等。

2. 培养的人才广获认同

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形成了在卫检人才招聘中,要卫检,就要华西卫检的口碑。大多数毕业生成为知名的专家、领军人才和各级技术骨干,遍及全国,屡创佳绩。特别是在抗击新冠大考中彰显担当,近十年毕业的学生中,70%的学生工作与新冠病毒有关,其中64%的学生参与了新冠病毒的检测工作,20%的学生参与了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在从事与新冠病毒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中,19%获得过各级各类疫情防控相关的奖励和荣誉,包括国家级、省级、市级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市级优秀医师、市级核酸检测技能大赛一等奖等。


3. 教学资源纳入全国规划教材

作为全国高等学校卫检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牵头实施卫检专业全国规划教材体系改革,主编、副主编第二套卫检规划教材《病毒学检验》、《食品理化检验》、《免疫学检验》、《生物材料检验》等10部,参编《临床检验基础》、《仪器分析》、《卫生化学(第8版)》等教材17部,这些教材在全国所有开办本专业的学校使用;主编、副主编和参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卫生检验分册》,将完善的学科定义写入其中;牵头编写《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指南(2020年版)》卫生检验部分。

4. 专业引领作用凸显

5年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武汉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30余所高校来我校学习和交流卫生检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实习基地建设等;裴晓方教授等在包括全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会在内的多种大会上交流办学实践;创建的培养模式和体系被全国所有开办卫生检验专业的高校直接和间接采用,从而推动和引领整个学科的发展。作为全国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主办全国卫生检验学术交流大会。

5. 服务社会成效突出

积极服务社会,一是对卫检行业人员进行培训,对提升行业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举办了全国疾控系统检验人员培训班35期,培训约1400人;还以重大传染病检测能力技术培训为重点,为疾控、海关等培训600余人。二是团队成员直接参与新冠疫情防控,如撰写冠状病毒专题报告,提出关注粪便排毒风险;完成超大规模城市大范围核酸检测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提出的建议被省政府采纳等。三是在通过电视或专题讲座,以及为光明日报撰写专稿,助力疫情防控和宣传健康知识,如以《不要食用发霉食品》为题制作的科普短片,浏览量超92.5万。开发的高致病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样本采集和测序分析虚拟仿真实验,使用高校超22所,访问人次近万,学习时间近四十万分钟。


 

 

 

 

 

 

 

友情链接: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报 川大新闻网 教育基金会

Copyright©2002-2022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