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专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急先锋”,双一流高校财经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更加突出现实问题导向、强调研究性。在培养探索中,本成果结合双一流高校财经专业特点,形成并不断完善培养路径和评价机制,构建起“以赛比学-以赛促教-以赛融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联动模式。
(一)“三个全参与”激发创新性学习内生动力
“全员参与”育氛围,形成你追我赶学习动力。师生100%全覆盖参与,每位教师每年至少指导一类竞赛,每位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一次竞赛,每年度超50%学生参与竞赛,“全员参与”氛围倒逼师生赶超性学习。
“全过程参与”拓路径,推动学习深度进阶。将创新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学业评价、质量追踪等全过程,形成数学-经济学双学位、计算机-金融交叉试验班、经济学(拔尖计划)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有52门创新类课程,带动课堂内外进阶和高阶学习。
“全方位参与”创新性学习,拓展学习广度。以赛驱动自主学习、课堂引导、新技术应用、红色文化感召、科研转化融为一体,催化学科交叉融合,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全方位的财经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阵。建成国家级四川大学文科综合实验室、智慧教室,建设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2013年以来,打造通识课程52门(含通识核心课程3门)、榜样思政课程和实践课程71门,举办学生党建和红色教育活动千余次,指导学生参与政府委托课题和决策建议700余人次。
(二)“三种交叉”“双延双进”革新财经拔尖创新“教-研”融合方式
以赛融入“三种交叉”财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书院制提供沉浸式学科交叉学习生活环境,跨专业选拔财经类拔尖创新人才,创设经济学基础学科人才拔尖班,一人一导师,在沉浸式的书院制环境中交叉融合创新。打造数学-经济学双学位、计算机-金融实验班、财经专业与环境专业交叉的“可持续发展校园(SUSP)”项目制,近5年指导学生跨学科参与科研活动超50%、人均竞赛获奖4.1次。
以赛推动“双延双进”多维拓展财经教学场景。以竞赛为导向,课堂向课外探讨延伸,校内向校外实践延伸,开展探究式-小班化教学,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专题探讨,成立经济热点研讨社等学术社团16个;依托四川大学国家级双创孵化平台,与四川省发改委、国信证券等350余家行政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建立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数据库、实验室、研讨室向全体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开放研究平台参与竞赛,强化专业学习。追踪新文科国际动态,与牛津大学等60余所国际名校建立长期合作,支持学生出国千余人次,举办国外专家讲座交流千余场次,开设暑期国际周课程500余门次。
(三)完善强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导向激励“学-教-研”贯通评价机制
以竞赛创新变革人才培养考评机制。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增设4个创新学分,鼓励以田野调查、文献综述、竞赛成果、学术发表等创新成果替代传统毕业论文,在推免研究生管理办法中提高学术科研考评分值占比至35%,从公共服务时长认定、课时量核算、奖励绩效发放、职称评定等方面量化竞赛指导教师贡献。
将竞赛创新效应融入拔尖创新人才质量认定评价机制。参照《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制定《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加分细则》等,赋予学生推免的创新加分最高可达10分。
完善精准识别、动态监测的质量跟踪评价机制。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覆盖入学、培养和毕业全生命周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教学质量动态监控系统。近3年,经济学拔尖班动态进出学生16人,进入率20%,退出率16%。
Copyright©2002-2022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