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遵循马克思主义财富观和全人教育思想,根据现代教育原理和系统工程理论,遵循学生认知逻辑和通识教育规律,多措并举价值引领,强化思政功能,解决“传统课程的思政功能弱化,价值引领不足”的问题;多管齐下系统集成,促进善教乐学,解决“传统教学的实验手段欠缺,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多元互动协同管理,实现教学相长,解决“传统管理的资源保障滞后,配置效率不高”的问题。
(一)多措并举价值引领,强化思政功能
以弘扬马克思主义财富观为教育目的和价值引领,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内容有价值的活动,多措并举,让学生投入时间少、花费精力小,参与收获多、学习成效大。
1. 组织公开讲座、首创通识导入
2011年起,每年12月线上线下举办财经素养通识讲座,覆盖近30万人。2018年率先在国内开设完整、系统的大学生财经素养核心通识课程,汇集零散财经知识,减少学生学习成本;基于课程讲义和教学反馈,2021年出版国内首部大学生财经素养通识教材。通识课程和教材融入商业伦理、义利观等思政元素,强调实验育人,引导学生在趣味实验中树立正确的财经价值观,做马克思主义财富观的传扬者与践行者。
2. 汇聚专家师资、突出言传身教
邀请警官、律师、会计师、证券分析师等与财经素养密切相关的行业精英课堂讲授,让学生在情境嵌入中涵育财经责任;指导学生成立四川大学财经协会,文综实验中心、教务处、学工部、校团委等多部门协同,指导学生开展“职来职往”等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实境中体悟财经风险。
3. 发布专业报告、引导财经观念
基于对中国大学生财经素养状况的持续跟踪调查,2021年起每年发布《中国大学生财经素养状况蓝皮书》,全景式刻画中国大学生财经素养的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倡导大学生做“财德明、财思健、财商高”的高素质时代新人;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进行价值纠偏。
(二)多管齐下系统集成,促进善教乐学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验为主线,坚持内容“问题导向”、过程“需求导向”、方法“效果导向”、评价“多元导向”,助教师完成从懂教、能教到善教的转变,让教学成为入脑入心入行的过程。
1. 分层式、模块化,设计实验教学
将学生的财经素养需求,划分为生涯规划、投资理财和个人生活三个层次,对应开放创新、情境仿真和操作体验三种实验,设计消费、储蓄、信贷等13个模块,借助平台型、设计型和工具型三类软件来实施,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操作、分析和创新能力,勾勒“收入与消费—储蓄与投资—风险与保险—财富与人生”的财经素养提升路径。
2. 沉浸式、情境化,引导自主学习
运用翻转课堂理念和网络信息技术,建设“无围墙”实验室,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空间结构。鼓励学生参与情境设计,促其在沉浸式学习中获得财经知识技能,养成财经思维习惯。探索以赛代练、角色代入等教学方法,将财经知识嵌入各类模拟场景。举办财经素养大赛,在赛场上检验所学;师生共创财经剧本,在通关中掌握知识。
3. 全过程、非标准,持续教学评估
遵循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建立财经素养“状况调查-实验设计-理论讲授-课堂实验-课外实践-过程评价-反馈改进”的螺旋式提升机制。对“教”全过程评价,选课学生每月月末、学期期末,对每位授课教师单独评教;对“学”非标准考核,学生评分综合考虑课堂参与活跃度、财经素养大赛成绩等。动态掌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并及时根据学习反馈调适实验难度、调整教学进度,保证“教”与“学”的质量。
(三)多元互动协同管理,实现教学相长
四川大学汇聚全校师生智慧,制定《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列为重点工作。多层级纵向贯通、多部门横向联动、研与教交叉协进,保障财经素养通识教育的文综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1. 多层级纵向贯通,立体保障教学
为把核心通识课程打造成真正的“金课”,学校顶层设计通识课程建设方案,教务处、设备处等职能部门提供管理服务,商学院等相关学院、文综实验中心等业务单位开展文综实验教学,从目标、制度、课程、师资、实践、服务等多维度,构建“全程-多维-立体”的教学保障体系。
2. 多平台横向联动,高效支撑运行
在学校、中心、分中心的三级组织管理结构下,依靠文综实验中心“实体、联合体、辅助体”多平台联动运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搭建“网络平台共享”的运行机制,高效共享中心设备资源、课程资源,支持财经素养通识课程开发、实验教学、实践活动等。
3. 研与教交叉协进,深化教研协同
组织不同专业背景、各有专长的教师组成教研组与课程组,集体备课、组团上课,以研促教创新教法、教研合一建设课程,让前沿科研人员搞教学,使最新教研成果进课堂,开展“教-学-用-研”一体化文综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进教师的课题组。
Copyright©2002-2022四川大学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6382号